目錄:青島眾瑞智能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計量校準儀器>>防護檢測>> ZR-1220型口罩密合度綜合測試儀(防護檢測)
應用領域 | 醫(yī)療衛(wèi)生,生物產業(yè) | 密合度系數(shù) | 10,000-0 |
---|---|---|---|
流量 | 1L/min |
什么是密合性?
如何進行密合性檢測?
ZR-1220型 口罩密合度綜合測試儀(防護檢測)是一套口罩/呼吸器密合度測試的專用儀器,同時兼容OSHA和《GB 19083-2010防護口罩技術要求》中關于口罩密合度測試的要求,廣泛適用于口罩生產廠家、國家勞動防護用品檢驗機構對口罩產品進行相關的檢測和檢驗。
GB 19083-2010 防護口罩技術要求
眾瑞最新型口罩密合性測試儀實現(xiàn)有效顆粒篩分
一、 背景
為了保證醫(yī)護人員個人安全,選用N95口罩前進行密合性測試是保證口罩與人的適合性的重要手段。依據(jù)GB 19083《醫(y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適合因數(shù)(fit factor)為“在人佩戴口罩模擬作業(yè)活動過程中,定量測量口罩外部檢驗劑濃度與漏入內部的濃度的比值。"從以上的描述來看,只需要對口罩內外顆粒物濃度進行檢測就可以實現(xiàn),然而我們往往會忽略的一點是,標準附錄B中明確指出“如顆粒數(shù)過少,可使用氣溶膠發(fā)生器增加環(huán)境中的顆粒,氣溶膠發(fā)生器產生顆粒的粒數(shù)中值直徑(CMD)在約為0.04 μm,幾何標準差約為2.2"
附錄B針對氣溶膠發(fā)生器發(fā)生粒徑的要求并非僅僅是對一種特殊情況的“彌補措施",更是因為進行密合性測試時檢測顆粒粒徑大小對于結果具有很大的影響,甚至直接決定了結果的可信性。本文將對對此進行詳細的介紹。
二、 粒徑對于測量的重要性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什么是N95口罩。這一類口罩是NIOSH(美國國家職業(yè)安全衛(wèi)生研究所)認證的一種顆粒物防護口罩。“95"表示暴露在規(guī)定數(shù)量的專用試驗粒子(計數(shù)中值直徑為0.075 µm ± 0.020 µm,即空氣動力學質量中位徑約為0.3μm)下,口罩內的粒子濃度要比口罩外的粒子濃度低95%以上。因此,N95口罩從命名上就與粒子的粒徑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而N95口罩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它對不同粒徑的顆粒物的過濾效率是不同的。
目前有研究發(fā)現(xiàn),N95口罩的最大穿透顆粒尺寸為(0.1-0.3μm),不同廠商的口罩數(shù)據(jù)有所不同,但所有口罩對NaCl顆粒的過濾效率都至少達到95%。在最大滲透粒徑以上,過濾效率隨粒徑增大而增大,在到達大約0.75μm時,過濾效率達到99.5%或更高[1]。
圖 N95口罩氣溶膠粒徑與過濾效率之間的關系
以上描述中我們也可以推斷出,對N95口罩進行檢測時,測試所用粒子的空氣動力學直徑應為0.3μm的原因——當最容易穿透的顆粒物的過濾效率都合格了,那么口罩在面對其他顆粒物污染時也能合格。
當然,以上是對口罩的主體過濾部分進行檢測時的參數(shù),對應的為口罩的顆粒物過濾效率(PFE)性能,這里我們就不展開描述。回到密合性測試,我們這里要檢測的并不是從口罩主體部分進入口罩的粒子,而是要檢測從與人臉貼合處泄漏進入的粒子,這就需要去除從口罩主體材料穿透進入的顆粒的影響!
三、 粒徑篩分功能
為了能夠實現(xiàn)針對可能泄漏的粒子進行檢測,一個去除能夠通過口罩主體材料的“最容易穿透粒子"的篩分功能成為了密合度檢測儀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粒徑篩分的方法很多,包括了基于空氣動力學原理的顆粒物切割器、電遷移原理的篩分器等,但無論使用哪種方法,有效實現(xiàn)顆粒物的篩分則是重中之重。基于標準要求的粒徑范圍與環(huán)境顆粒濃度分布可知,進行篩分后的顆粒濃度變化很大,因此篩分功能的有無對密合性測試的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圖 環(huán)境中粒子總量與篩分后粒子數(shù)量的對比
為此,青島眾瑞經過自主攻關和潛心研究,在最新型口罩密合度測試儀上實現(xiàn)了粒徑篩分功能的重大突破,通過內置的電遷移篩分模塊去除掉大部分的“最易通過口罩濾材透過顆粒",保證密合性檢測結果能夠真實反應口罩的佩戴泄漏情況!
注:此處放1220A的圖片及資料,彩頁更改型號,跟常規(guī)區(qū)分。
四、 總結
N95口罩的密合性檢測不僅僅是要對口罩內外的顆粒物濃度進行檢測,更重要的是要對正確的顆粒物進行針對性的檢測。因此,當進行口罩密合性測試時,粒徑篩分功能需要獲得足夠多的重視,保證檢測結果的真實性、可信性。
參考文獻
[1] Qian Y , Willeke K , Grinshpun S A , et al. Performance of N95 respirators: filtration efficiency for airborne microbial and inert particles.[J]. American Industrial Hygiene Association Journal, 1998, 59(2):128-132.